肾结石手术后真菌感染
肾结石手术后真菌感染是指患者接受肾结石手术治疗后泌尿系统受真菌病原体侵袭引发的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手术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的发热、乏力等及泌尿系统的尿液异常、刺激症状,诊断可通过尿液真菌涂片镜检、真菌培养、血液真菌标志物检测,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并依病原学选药,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合理用抗生素、提高患者免疫力、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预防、糖尿病患者控血糖、老年患者加强护理等。
一、定义
肾结石手术后真菌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肾结石手术治疗后,泌尿系统受到真菌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感染状况,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
二、危险因素
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平衡,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尤其长时间使用时风险更高。
2.留置导尿管:导尿管作为侵入性装置,会破坏尿道黏膜屏障,增加真菌定植和感染的概率,留置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影响免疫功能;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下降,易发生真菌感染。
4.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创伤较大等情况,会使患者机体抵抗力暂时降低,增加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升高,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
2.泌尿系统症状:尿液可出现异常改变,如浑浊、可见絮状物等,同时可能伴有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刺激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尿液真菌涂片镜检:通过对尿液样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初步提示真菌感染。
2.真菌培养:对尿液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能明确真菌的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3.血液真菌标志物检测:部分真菌标志物(如1,3-β-D-葡聚糖等)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精准确定。
六、预防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降低真菌侵入的风险。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若需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
3.提高患者免疫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指导患者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提升机体免疫力。
4.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长,减少导尿管相关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预防真菌感染,严格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若必须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2.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并严格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几率。
3.老年患者:加强日常护理,定期观察泌尿系统情况,鼓励老年患者适当进行活动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降低感染复发的风险,同时注意保持皮肤和泌尿系统的清洁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