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诊断靠临床表现,由专业医生经详细问诊、体格及神经检查,必要时借助脑电图等排除其他病;非药物干预有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兴奋疲劳);非药物干预不佳时医生会据情况考虑如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但需遵医嘱;婴幼儿疑似要及时就医,照顾时要耐心理解,青春期要关注心理状态及社交障碍等问题并给心理支持引导。
一、明确诊断
抽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起病年龄、症状表现、病情发展等情况,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可能会借助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例如,起病多在2-15岁之间,常见的症状有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膀、清嗓子等,且症状具有波动性、多发性、不自主性等特点。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较大年龄的儿童(一般6岁以上),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认识自身的抽动症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疾病,缓解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比如让孩子了解抽动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整和控制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减少因为抽动引起的焦虑、自卑等情绪。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可让孩子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让孩子依次紧张和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从手部开始,逐渐到手臂、肩部、脸部等,帮助孩子放松身体,减轻因紧张等因素加重的抽动症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陪伴、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稳定,减少因睡眠不足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控制孩子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避免孩子过度兴奋。同时,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量,避免过度疲劳。例如,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参加高强度的竞技类活动等,防止因身体和精神过度疲劳导致抽动症状加重。
三、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因为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锥体外系反应等,医生会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和风险来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时期出现疑似抽动症表现的孩子,家长要格外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在照顾患有抽动症的孩子时,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嘲笑等可能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的行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定期带孩子复诊,让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面临身心发展的变化,更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因抽动症可能导致的社交障碍等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