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手术后真菌感染
肺部手术后真菌感染是患者经肺部手术治疗后因手术创伤致免疫屏障受损结合术后常使用广谱抗生素等致真菌侵入肺部引发,有发热、咳嗽等表现,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创伤致免疫短期下降、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破坏菌群平衡、住院时长致接触真菌源多等、留置导管破坏天然屏障,诊断靠临床表现、胸部CT等影像学及痰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治疗用抗真菌药物依真菌种类选取,预防需术前优化机体、合理用抗生素、无菌操作、早期活动呼吸管理,特殊人群中老年需密切观察护理、儿童避免有创操作及早检测、合并基础病者控基础病。
一、肺部手术后真菌感染的定义
肺部手术后真菌感染是指患者经肺部手术治疗后,因手术创伤致机体免疫屏障受损,结合术后常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致使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侵入肺部引发的感染性病症,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相关表现。
二、危险因素
1.手术相关因素:肺部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使免疫功能短期下降,且长时间手术中无菌操作稍有偏差易增加感染风险。2.药物因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平衡,让真菌过度增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自身免疫防御能力减弱,易遭真菌侵袭。3.住院时长:术后患者住院时间过长,接触真菌源机会增多,且长期卧床等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易诱发肺部真菌感染。4.留置导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留置,破坏机体天然屏障,为真菌进入肺部提供途径。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患者术后持续发热,经抗生素治疗无效,伴咳嗽、咳痰且痰液性状改变,部分患者有呼吸困难等症状。2.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关键手段,曲霉菌感染常呈现结节影、楔形浸润影等,念珠菌感染可能出现肺炎、脓肿或胸腔积液等影像情况。3.微生物学检查:通过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培养、血液真菌抗原检测(如1,3-β-D-葡聚糖检测等)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肺组织活检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来明确真菌病原体。
四、治疗原则
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依据真菌种类选取合适药物,例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像卡泊芬净)对念珠菌、曲霉菌等有较好抗菌活性;三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可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等的治疗。
五、预防措施
1.术前准备:优化患者机体状况,纠正营养不良等状况,提升患者自身抵抗力。2.抗生素合理使用:严格把控广谱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应用。3.无菌操作:手术及术后护理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真菌感染几率。4.早期活动与呼吸管理: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开展呼吸功能锻炼,促进痰液排出,维持呼吸道通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较弱,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感染迹象,强化基础护理,保持病房清洁通风。2.儿童患者:儿童肺部术后真菌感染相对少见,但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应尽量避免有创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一旦出现疑似感染症状需尽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以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肺部真菌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