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发的破坏性病变,其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传播且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临床表现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和手术;预后与是否早诊规范治相关,预防要防治原发结核、早期检查及健康生活提高免疫力。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通常先从肺部感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与关节等部位。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分枝杆菌容易在骨组织中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骨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人更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而发生骨结核;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也是骨结核的易感人群之一。长期营养不良、患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会进一步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骨结核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儿童骨结核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是常见表现,初期疼痛多为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局部可能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略有升高。病变关节活动受限,如髋关节结核患者会出现跛行,膝关节结核患者屈膝畸形等。部分患者可在局部触及冷脓肿,脓肿破溃后会形成窦道,长期不愈合。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改变;CT检查对于发现骨质细微破坏、冷脓肿的范围等更具优势;磁共振成像(MRI)在病变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有助于早期诊断。例如,MRI可以清晰显示骨结核病灶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
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红细胞沉降率(ESR)通常会加快,C反应蛋白(CRP)也可能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炎症活动程度。
四、治疗原则
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化疗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骨质破坏、冷脓肿形成、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等,以清除病灶、解除对神经血管等的压迫、恢复关节功能。手术治疗需要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以降低术后结核复发的风险。
五、预后及预防
预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骨结核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最大程度保留关节功能;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如果骨结核影响了骨骺等结构,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肢体不等长等畸形。
预防:预防骨结核首先要积极防治肺结核等原发性结核病灶,避免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骨与关节。对于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可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的结核感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骨结核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