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肠出血多在病程第2-3周因病变处血管坏死破裂出血,发生率约2%-15%;肠穿孔是最严重并发症,多在病程第2-3周,发生率约1%-4%;中毒性肝炎多在病程第1-2周,约40%-50%患者有表现;中毒性心肌炎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发生率约3.5%-5%;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多为继发感染,约10%-20%患者出现。
1.肠出血:
发生机制: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是由于病变处的血管坏死破裂出血所致。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可无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体温骤降、头晕、心慌、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儿童及青少年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有伤寒病史且肠道病变较严重的患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在病程中活动量较大等可能增加肠出血风险。
相关研究: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伤寒患者中肠出血的发生率约为2%-15%不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2.肠穿孔:
发生机制: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常因坏死的肠黏膜脱落、溃疡累及血管和肌层导致肠穿孔。穿孔多为单发,也可多发。患者可出现突然右下腹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体温初降后升、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表现。任何年龄的伤寒患者都有发生肠穿孔的可能,尤其是病史较长、肠道病变较广泛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如剧烈活动等可能诱发肠穿孔。
相关研究:肠穿孔在伤寒患者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生率约为1%-4%。
3.中毒性肝炎:
发生机制:多在病程第1-2周出现,由于伤寒杆菌的内毒素作用于肝脏,导致肝细胞损害。患者可出现肝大、压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等,部分患者有黄疸。各年龄层伤寒患者均可发生,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生活方式中饮酒等可能加重肝脏损害风险。
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发现,约有40%-50%的伤寒患者会出现中毒性肝炎的表现,通过肝功能监测等可及时发现。
4.中毒性心肌炎:
发生机制:多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的患者。伤寒杆菌的毒素可影响心肌,导致心肌损害,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相对更易受影响,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伤寒患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心肌损害。
相关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伤寒患者中中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率约为3.5%-5%,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5.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发生机制:多为继发感染,伤寒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引起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任何年龄的伤寒患者都可能发生,儿童的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发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伤寒患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居住环境通风不良等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
相关研究:临床观察发现,约有10%-20%的伤寒患者会出现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通过胸部X线等检查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