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有创操作、免疫力低下人群、新生儿等情况易引发败血症,皮肤黏膜大面积创伤、有创操作不规范或留置时间长、基础疾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新生儿免疫不完善等均是诱因,需采取相应措施防范。
一、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情况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出现大面积创伤,如严重的烧伤、切割伤等,破损的皮肤使得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体内;黏膜受损时,例如口腔黏膜因溃疡等原因屏障功能降低,病原体可通过黏膜侵入。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大面积受损,创面成为细菌侵入的重要门户,极易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皮肤较为娇嫩,玩耍时容易出现擦伤等情况,如果护理不当,也可能因皮肤屏障受损增加患败血症风险,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皮肤状况,及时处理小的擦伤等。
二、有创操作相关情况
1.各种导管置入: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的置入,为病原体进入体内提供了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或导管维护不佳,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时,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细菌容易逆行感染导致败血症。对于老年患者,因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缩短有创操作相关导管的留置时间。
2.手术相关:外科手术过程中,人体内部组织暴露,外界细菌等容易进入。如果手术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未被彻底清除,或者手术切口受到污染,术后就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例如,腹部手术患者若肠道内容物污染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并进展为败血症的风险增加。对于女性患者,在妇科手术等情况下,也需要严格遵循手术无菌操作流程,降低感染风险。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相关情况
1.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往往降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若感染未能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感染时,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感染难以治愈,进而可能引发败血症。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弱,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败血症,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足部等部位的护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处理。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患者为了防止排斥反应,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比如肾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后,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进展为败血症。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感染相关指标,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
四、新生儿相关情况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例如,早产儿的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更容易发生感染。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受到产道细菌污染,或者出生后护理不当,如脐带消毒不严格等,都容易引发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家长也要注意新生儿的护理,保持脐带部位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清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