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症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宿主主要是啮齿类,传播途径多样,高危人群需警惕;临床表现分五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预防关键是防鼠灭鼠、避免接触和接种疫苗,不同年龄人群接种有规范。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传播途径较为多样,可通过接触传播(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等)、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后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以及母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感染,生活在疫区、有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物风险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比如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且有鼠类活动的人群等。有鼠类接触史、疫区旅居史等病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低血压休克期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表现;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等;多尿期尿量明显增多;恢复期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诸如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感染时,机体免疫力等可能受一定影响,病情表现可能与非特殊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遵循疾病的基本临床过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如发病前有鼠类接触史、疫区旅居史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有蛋白尿等,血清学检测发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鉴别。例如流行性感冒一般无明显的肾损害表现,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而肾综合症出血热有典型的肾损害相关表现;钩端螺旋体病虽也有发热、全身酸痛等表现,但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等进行区分。
四、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发热期可进行抗病毒等治疗;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少尿期要进行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等治疗;多尿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注重液体平衡等的精准把控,女性患者在用药等方面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五、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可通过使用灭鼠器械、改善环境卫生等方式减少鼠类数量。同时,注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做好个人防护,如在疫区作业时穿戴防护装备等。另外,可通过接种肾综合症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积极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不同年龄人群接种疫苗需遵循相应的疫苗接种规范,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接种疫苗需咨询专业医生后谨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