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含斜疝、直疝,以斜疝多见)和脐疝等,由解剖因素及腹内压增高致腹腔脏器等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引发,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6个月内婴儿可保守治疗,超1岁或嵌顿时需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腹股沟疝又可分为斜疝和直疝,其中以腹股沟斜疝较为多见。它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而形成的。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对于腹股沟斜疝,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腹腔的腹膜会随之下移,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鞘状突会逐渐闭合。但如果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就有可能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阴囊,从而引发腹股沟斜疝。
脐疝则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所致。
2.腹内压增高因素
小儿经常哭闹、便秘等情况会导致腹内压升高。例如,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脏器更容易通过腹壁薄弱部位突出,增加了小儿疝气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腹股沟斜疝
可复性包块:通常在小儿哭闹、站立、行走或剧烈活动时,腹股沟区会出现一可复性包块,开始时包块较小,可仅表现为腹股沟区的轻微隆起,随着病情发展,包块可逐渐增大,甚至坠入阴囊。而在平卧、休息或用手挤压时,包块可自行回纳腹腔,消失不见。
局部不适:部分小儿可能会感到腹股沟区有坠胀感等不适,但由于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
2.脐疝
脐部包块:脐部可见一圆形或半圆形的包块,当小儿哭闹、咳嗽、用力时,包块会突出,安静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包块可回纳。包块直径一般多在1-2厘米左右,少数可较大。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小儿腹股沟区或脐部的情况,可触及或看到突出的包块,并且在回纳包块后,按压腹壁薄弱部位,有时可摸到疝环口。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疝的类型以及判断疝内容物有无嵌顿等情况,对于诊断小儿疝气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1.非手术治疗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其腹壁肌肉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疝带压迫疝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在使用疝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避免引起皮肤损伤。
2.手术治疗
当小儿疝气超过1岁,或者疝块发生嵌顿(表现为包块不能回纳,伴有哭闹、腹痛等)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将疝囊颈部结扎,阻断腹腔内容物进入疝囊的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患疝气时,家长要尽量减少婴儿哭闹,避免便秘等情况,以降低腹内压,减少疝气嵌顿的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疝块情况,如发现包块不能回纳、小儿出现腹痛加剧、呕吐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大龄儿童:大龄儿童患疝气后,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疝块突出频繁,增加病情加重的风险。并且要向患儿讲解相关疾病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