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会引起发烧,其发烧机制是病毒引发免疫反应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前驱期多有低热等类似感冒症状,兴奋期体温可升至39℃以上,麻痹期体温下降,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狂犬病出现发烧有不同表现及注意事项,需重视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观察处理措施保障健康安全。
一、狂犬病发烧的机制
狂犬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局部肌肉组织中短暂复制,之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外周神经系统,进而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病毒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发烧。一般在狂犬病前驱期就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左右,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前驱期体温可能更高或更低。
二、不同阶段的发烧表现
1.前驱期:多数患者会有低热、头痛、乏力、恶心、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同时还可能伴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伤口部位可能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儿童在这个阶段可能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
2.兴奋期:患者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常达39℃以上。同时出现典型的兴奋症状,如烦躁、恐惧不安、恐水、怕风等。恐水是狂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听到流水声或见到水时,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兴奋期的表现可能更为难以控制,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避免因恐水、恐风等情绪导致意外伤害。
3.麻痹期:患者逐渐安静,痉挛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此时体温可下降至正常范围。但患者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特殊人群的发烧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狂犬病后发烧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发烧时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一旦儿童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出现发热等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接触史,以便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家长要密切监测儿童体温,当儿童体温超过38.5℃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进行物理降温,但要避免擦拭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狂犬病后发烧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发烧时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意识情况等,因为老年人可能对发热的耐受能力较差,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也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说明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和治疗。
3.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后发烧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出现发烧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优先采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来控制体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总之,狂犬病会引起发烧,且在不同病程阶段发烧表现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特殊人群感染狂犬病出现发烧时要采取相应的观察和处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