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虽少见中暑但仍可能发生,其症状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有头晕头痛等,中度体温升高且症状加重,重度体温超39℃伴意识障碍等,治疗需先脱离高温环境,轻度或中度可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电解质,中度及以上需及时送医救治。
一、冬天中暑的症状
冬天中暑相对少见,但仍可能发生,其症状与普通中暑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特点。
轻度中暑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口渴,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左右,还可能伴有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这是因为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机体开始出现应激反应,但程度较轻。对于生活方式较规律、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能首先出现这些相对较轻的不适;而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等特殊人群,可能更早出现不适症状,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中度中暑症状: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38~39℃,除了上述症状加重外,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症状。此时机体的应激反应更为明显,身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受到较明显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度中暑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导致心跳加快等症状更显著;儿童出现中度中暑时,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等。
重度中暑症状:体温可超过39℃,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等,皮肤可能变得苍白、湿冷,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急促、休克等严重表现。重度中暑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一旦出现重度中暑,都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对于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重度中暑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儿童出现重度中暑时,由于其大脑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等情况的耐受能力更弱,会面临更严重的预后风险。
二、冬天中暑的治疗方法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温暖、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这是首要的处理措施。对于健康成年人,及时脱离寒冷且可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的环境后,轻度中暑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而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尽快脱离不利环境,以减少进一步的损伤。
物理降温:如果患者体温不是特别高(轻度或中度中暑),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对于儿童,要注意擦拭时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老年人皮肤相对较薄,擦拭时也要轻柔。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给予患者适量饮用温开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对于重度中暑患者,不能盲目口服大量水分,应及时就医,由专业人员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健康成年人可以少量多次饮用;儿童则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补充,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老年人补充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及时就医:如果患者出现中度及以上中暑症状,如体温持续升高、意识障碍等情况,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医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用药物等(仅提及需要就医,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医院会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