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主要由环境、个体及其他因素导致,环境因素包括高温和高湿度使人体散热受阻、热量积聚;个体因素涉及儿童和老年人因体温调节功能问题、基础疾病患者代偿受限、肥胖者散热差、运动劳动强度大、睡眠不足疲劳、饮酒等影响易中暑;其他因素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穿着不当影响散热从而增加中暑风险。
一、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如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环境温度超过人体皮肤温度(正常皮肤温度约32-33℃),人体通过辐射、对流等散热方式受阻,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就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气温达到35℃以上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更易发生中暑情况。
2.高湿度环境:高湿度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汗液无法正常蒸发散热,就会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聚。比如在湿度较大的闷热天气里,即使气温不是极高,也可能因汗液难以蒸发而增加中暑风险。
二、个体因素
1.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产热相对较多,而散热功能相对不足,所以更易发生中暑。例如婴幼儿在夏季户外活动时,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防暑措施,就比较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而且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受到影响,增加中暑的易感性。比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调节功能不佳,更容易发生中暑相关的循环系统问题。
2.健康状况
患有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代偿能力受限,更容易发生中暑。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代谢紊乱,更易出现中暑相关症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呼吸功能本身受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呼吸功能进一步受影响,增加中暑风险。
肥胖人群:肥胖者体内脂肪较多,隔热能力强,会影响机体散热,相对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中暑。
3.生活方式
运动或劳动强度过大: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或体力劳动时,人体产热显著增加,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就容易引发中暑。比如在炎热的太阳下进行长时间的户外体力劳动,身体大量出汗却没有及时补水,就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中暑。
睡眠不足或疲劳:睡眠不足或身体疲劳时,人体的抵抗力下降,体温调节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中暑。例如连续熬夜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活动,发生中暑的概率会增加。
饮酒:饮酒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同时饮酒后可能会减少出汗,导致散热障碍,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比如在高温天气下饮酒后,身体散热受阻,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如抗胆碱能药物、利尿剂等,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中暑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因频繁排尿可能导致脱水,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
2.穿着不当:在高温环境下穿着不透气、紧身或颜色过深的衣物,会影响身体散热,增加中暑风险。比如穿着深色、不透气的衣物在烈日下活动,会吸收更多热量,不利于体温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