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出现且需关注;轻症中暑体温超38℃,症状加重,婴幼儿和妊娠期女性有特殊表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四肢肌肉痉挛,意识清,体温正常,儿童和有基础病老年人需注意)、热衰竭(最常见,头晕等,婴幼儿和妊娠期女性有特殊影响)、热射病(最严重,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儿童和老年人预后有差异)。
一、先兆中暑
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左右。此阶段如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同样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先兆中暑症状,且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是否有烦躁不安等表现;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先兆中暑,且恢复相对较慢。
二、轻症中暑
表现: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也可能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对于婴幼儿,由于皮肤汗腺发育不完善,散热能力差,轻症中暑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前囟门凹陷等脱水相关表现;妊娠期女性在高温环境下发生轻症中暑时,除了自身的上述症状外,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因为高热可能会影响胎盘血流等。
三、重症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儿童在热痉挛时可能因肌肉疼痛而哭闹,且由于其对电解质失衡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热痉挛可能诱发原有心血管等疾病的发作,需谨慎处理。
热衰竭:为最常见的重症中暑类型。多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晕厥或意识模糊,体温稍高或正常。婴幼儿发生热衰竭时,由于其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血压下降等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情况;妊娠期女性发生热衰竭时,除自身症状外,还需关注胎儿的血供情况,因为母体循环血量不足可能影响胎盘灌注。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较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健康青壮年,起病急骤,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可出现抽搐、无汗等表现;另一种是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多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机体散热功能不足而发病,体温也可迅速升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对于儿童,热射病的预后可能与儿童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体温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密切相关;老年人发生热射病时,由于其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衰退,治疗难度更大,死亡率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