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经消化道等传播,有初期、极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诊断,用抗生素治疗,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伤寒病的定义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
二、伤寒病的病原体特点
伤寒杆菌具有一些特性,它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较强,在水和食物中可存活数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其菌体裂解后会释放内毒素,这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可引起发热、全身毒血症状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伤寒病的传播途径
1.经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例如,污染的水源被人饮用后,伤寒杆菌就会进入人体消化道。如果食物在制作、储存过程中被伤寒杆菌污染,食用后也会引发感染。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如通过握手、使用被污染的餐具等,也可能导致伤寒杆菌的传播,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四、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1.初期: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同时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可达40℃左右,呈稽留热型。还可出现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不明显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多见于胸腹部。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4.恢复期:病程第5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成为带菌者。
五、伤寒病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复发时再度减少或消失,这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伤寒杆菌培养:
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判断是否为带菌者。
3.肥达反应:伤寒杆菌感染后,机体可产生抗体,肥达反应就是检测血清中这些抗体的试验。但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六、伤寒病的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七、伤寒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对带菌者应进行管理,避免其从事饮食等行业。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物被伤寒杆菌污染;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目前有伤寒Vi多糖疫苗等可供接种,一般适用于重点人群,如从事饮食行业人员、生活在伤寒流行区的人群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接种疫苗时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谨慎操作,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