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有全身非特异性及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感觉异常;兴奋期有高度兴奋(恐水、其他精神症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唾液分泌增多、多汗等);麻痹期有肌肉瘫痪、呼吸及循环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期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前驱期症状
(一)全身症状
1.非特异性表现:多数患者在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抓伤后,进入前驱期,首先出现低热、乏力、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等疾病的早期表现相似,一般持续2-4天。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可能对病毒的反应更为敏感,前驱期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儿童表达不适的方式可能不如成人明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
2.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患有胃炎、肠炎等疾病的患者,前驱期的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原有疾病的复发,需要仔细甄别。
(二)神经系统症状
1.感觉异常:被咬伤部位及其附近出现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中开始繁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对这种感觉异常的感知和表述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局部搔抓、哭闹不安等行为来表达身体的不适。
二、兴奋期症状
(一)高度兴奋
1.恐水症状: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恐水,甚至听到水声、见到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这是狂犬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其机制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吞咽肌、呼吸肌痉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对水的需求和对相关刺激的理解不同,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让儿童接触水相关的刺激来诱发症状。
2.其他精神症状: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部分患者有幻觉,如看到幻视,可能看到不存在的动物等。不同性别在兴奋期的精神症状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年龄因素会影响幻觉等症状的呈现,儿童的幻觉内容可能更符合其认知和想象范畴。
(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1.唾液分泌增多:患者唾液分泌显著增加,表现为大量流涎,难以控制。这是因为病毒影响了交感神经,导致唾液腺分泌功能紊乱。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唾液分泌增多可能会加重其口腔不适等问题。
2.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患者出现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这是由于病毒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可能不同,儿童的心率、血压变化可能相对更为迅速和明显。
三、麻痹期症状
(一)肌肉瘫痪
1.肢体瘫痪: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首先是肢体软弱无力,随后可累及全身肌肉。这是因为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患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麻痹期的肌肉瘫痪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2.呼吸、循环衰竭: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因呼吸肌麻痹、延髓麻痹而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这是狂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儿童中,由于其呼吸、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麻痹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特别关注其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