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应先脱离高温环境,然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少量多次饮水或喝含电解质饮品,儿童注意控制饮水量和补充淡盐水;接着进行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大动脉搏动处等,避免直接吹冷风;再调整饮食,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最后让中暑者充分休息并密切观察症状,若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需立即送医。
一、脱离高温环境
1.迅速将中暑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使其尽快脱离高温环境,避免继续受热,这是恢复的首要步骤,因为持续处于高温环境会加重身体的热损伤。
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水分补充:
让中暑者少量多次饮用凉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如果中暑者意识清楚,可每隔10-15分钟喝100-200毫升水,但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恢复机体的体液平衡。
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控制饮水量,避免过度饮水导致水中毒,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每500毫升水加约1.5克盐),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钠等电解质。
2.电解质补充:中暑时不仅丢失大量水分,还会丢失钾、钠、氯等电解质,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能更好地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例如,运动饮料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电解质,能快速补充中暑后丢失的电解质。
三、物理降温
1.体表降温:
可以用湿毛巾擦拭中暑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对于儿童,要注意使用柔软的湿毛巾,避免冻伤,擦拭时动作要轻柔。
也可以让中暑者使用风扇吹,但不要直接对着吹冷风,以免加重不适。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物理降温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身体反应,防止体温降得过快过低。
四、饮食调整
1.适宜食物: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能量。面条也比较容易消化,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重负担。中暑后胃肠道功能可能较弱,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恢复。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机体恢复。以橙子为例,每100克橙子中含有约33毫克的维生素C,能补充身体因中暑丢失的部分营养。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牛奶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中暑后身体消耗较大,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和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
五、休息与观察
1.休息:让中暑者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充足的休息更为重要。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暑后需要更多的休息来恢复体力;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能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2.观察:密切观察中暑者的症状变化,如体温、意识、皮肤温度等。如果中暑者的症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中暑者,更要加强观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中暑的情况下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