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后可能会发烧,主要有吸收热(多为低热,不超38.5℃,13天内出现且会自行恢复)和感染(体温波动大,可超38.5℃甚至达40℃以上,持续时间长,伴有创面红肿等症状)两种情况;不同年龄段小儿特点及应对不同,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护理要密切监测,低热先物理降温,超38.5℃及时就医;学龄前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增强,但疼痛紧张会致体温升高,要做好监测、物理降温并安抚情绪;学龄儿童能表达不适,要鼓励诉说,引导保持创面清洁,先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及时就医;此外,还给出温馨提示,发烧应及时就医,严格按指导处理创面,注意饮食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小儿烧伤后可能会发烧
小儿烧伤后是有可能出现发烧症状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吸收热:烧伤后局部组织损伤,在损伤组织的吸收过程中,会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升高幅度相对较小,多为低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且这种发热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烧伤后的13天内出现,随着损伤组织的逐渐吸收,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
2.感染:烧伤破坏了皮肤这一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使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机体引发感染。感染是导致小儿烧伤后发烧的常见且重要原因。如果烧伤创面处理不当,受到污染,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局部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波动较大,可表现为低热、中度热甚至高热,体温可超过38.5℃,甚至达到40℃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创面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小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二、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特点及应对
1.婴幼儿(03岁):这个阶段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烧伤后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在护理时,应更加密切地监测体温变化。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多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当出现低热时,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解开衣物散热、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降温,避免自行用药,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婴幼儿的肝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
2.学龄前儿童(36岁):此阶段小儿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有所增强,但烧伤后仍可能因疼痛、紧张等因素导致体温升高。家长除了做好体温监测和物理降温外,还应多安抚小儿的情绪,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加重发热。如果需要使用药物降温,也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3.学龄儿童(612岁):该年龄段小儿对自身症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家长要鼓励小儿及时诉说身体的不适。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关注体温,还要注意引导小儿保持烧伤创面的清洁,避免搔抓。对于发热的处理,同样先采取物理降温,若效果不佳且体温较高,及时就医用药。
三、温馨提示
1.无论小儿处于哪个年龄段,烧伤后若出现发烧,都应及时就医,尤其是体温持续升高不退、伴有精神差、呼吸急促等症状时,更要引起重视,以免延误病情。
2.家长在护理烧伤小儿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创面处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注意小儿的饮食营养,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4.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创面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