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怎么回事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伴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动脉狭窄、肾盂积水等临床表现包括尿量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肾功能检查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儿童肾萎缩需重点排查先天因素尽早干预老年人肾萎缩多与慢性疾病相关需关注基础病管理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者孕期需密切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一、肾萎缩的定义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发现肾脏体积小于正常范围来初步判断。
二、常见病因
1.先天性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等因素导致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出生时肾脏体积即小于正常,多伴随其他先天性发育异常。
2.慢性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炎症损伤使肾组织逐渐纤维化、硬化,进而引起肾脏萎缩,病情进展与免疫炎症反应持续作用相关。
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组织,若未有效控制病情,可导致肾萎缩,女性发病相对较多,与自身免疫紊乱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3.肾动脉狭窄:各种原因导致肾动脉管腔狭窄,肾脏血供减少,长期缺血使肾实质萎缩,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情况。
4.肾盂积水: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肾盏扩张,压迫肾实质,长期可引起肾组织萎缩。
三、临床表现
肾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常见表现包括:
尿量异常:可出现尿量减少或夜尿增多等,肾功能减退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相应改变。
高血压:肾脏缺血等因素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尤其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萎缩常伴发顽固性高血压。
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贫血等,随着肾萎缩进展,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排泄障碍,在体内蓄积出现相应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初步测量肾脏大小,肾萎缩时肾脏长径多小于8cm。
CT或MRI:能更精确评估肾脏体积、形态及结构,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肾盂积水等病因。
2.肾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辅助判断肾萎缩情况。
五、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延缓肾萎缩进展、保护肾功能:
若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需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反应;
肾动脉狭窄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以恢复肾血供;
肾盂积水需解除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结石、切除肿瘤等;
狼疮性肾炎则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调节自身免疫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肾萎缩需重点排查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先天性因素,尽早明确病因并干预,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萎缩可能影响其肾功能及身体发育,需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及生长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肾萎缩多与慢性疾病相关,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粥样硬化等,需关注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及肾脏结构变化。
女性:若肾萎缩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引起,女性在孕期需密切监测病情,因孕期身体生理状态改变可能影响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