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阻塞肺动脉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最常见为肺血栓栓塞症由血栓脱落阻塞引起,发病与静脉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危险因素分原发遗传易栓症和继发高龄、肥胖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D-二聚体初筛及CT肺动脉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抗凝、溶栓,特殊人群老年人需防制动等,孕妇要密切监测,儿童少见但有特定情况需谨慎处理。
一、肺栓塞的定义
肺栓塞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最常见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症,系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
二、发病机制
主要与静脉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相关。静脉系统中血栓形成后,在特定诱因下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造成阻塞。例如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外科手术后患者因制动等因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三、危险因素
(一)原发性危险因素
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遗传性易栓症,此类人群体内凝血机制易出现异常,自发形成血栓风险增高。
(二)继发性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年龄≥60岁)、肥胖、吸烟、恶性肿瘤、妊娠分娩、长期制动(如术后卧床、长途航空旅行)、心力衰竭、口服避孕药等。这些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促使血栓形成或增加血栓脱落风险。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为最常见症状)、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咯血(常为小量咯血),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晕厥甚至猝死。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孕妇发生肺栓塞时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可能有妊娠相关的特殊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初步筛查,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基本可排除急性肺栓塞;但该指标非特异性,炎症、感染、创伤等情况也可导致其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2.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对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支持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
(二)抗凝治疗
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发挥作用。
(三)溶栓治疗
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出现休克或低血压),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肺血流灌注,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因身体机能下降,血栓风险更高,需注意避免长期制动,鼓励适当活动,定期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需权衡出血风险)。
(二)孕妇
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肺栓塞风险增加,应密切监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制动,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时需兼顾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凝等治疗措施。
(三)儿童
肺栓塞相对少见,但如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静脉置管等情况需警惕,处理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当的治疗手段,诊断和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