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有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病程分期,通过飞沫传播,可通过细菌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治疗主要用抗生素,卡他期早期用可缩短病程、减少传染性,痉咳期用可减少并发症。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鲍特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它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
二、临床表现
1.病程分期
卡他期: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此期持续1-2周,此阶段传染性最强,但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在卡他期被感染而未被及时察觉;成年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劳累、吸烟等,抵抗力下降时也可能感染百日咳鲍特菌进入卡他期。
痉咳期:出现典型的痉咳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此期可持续2-6周或更久。儿童在痉咳期可能因频繁痉咳影响进食和睡眠,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成年人如果有基础病史,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痉咳可能会加重基础病情。
恢复期:痉咳逐渐减轻、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持续2-3周。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百日咳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而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传播风险较高。儿童由于接触范围相对集中,且自身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在这些场所被感染。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是诊断百日咳的金标准,通过采集患者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百日咳鲍特菌可确诊,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阳性率会受病程等因素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采集标本的操作难度和准确性可能不同,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标本采集质量。
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百日咳鲍特菌的核酸,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能在早期辅助诊断。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五、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
百白破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疫苗,儿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百白破疫苗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我国儿童免疫规划中,百白破疫苗需接种多次,新生儿出生后一定时间开始接种基础针,之后还需加强免疫。对于成年人,如果既往未全程接种或免疫保护力下降,也可根据情况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来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从事儿童相关工作等易暴露人群。
2.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百日咳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自发病起30天或出现痉咳后40天,以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对于儿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通常为21天,以便早期发现是否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在公共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等,减少飞沫传播的机会。
六、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卡他期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少传染性,但对于已经进入痉咳期的患者,使用抗生素虽不能缩短痉咳期,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选择抗生素,同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成年人,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