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打喷嚏尿失禁多为压力性尿失禁,与盆底肌损伤、年龄增长、长期慢性咳嗽、肥胖等有关。非药物干预包括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慢性咳嗽)。轻度可通过非药物干预改善,中重度可药物或手术治疗。老年、女性孕期产后、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了解咳嗽、打喷嚏尿失禁的原因
咳嗽、打喷嚏尿失禁通常是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可能导致盆底肌损伤,这是女性较为常见的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盆底组织,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甚至撕裂,都会使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盆底组织逐渐松弛,尿道周围的支撑结构功能减退;此外,长期慢性咳嗽、肥胖等也可能增加腹压,诱发压力性尿失禁。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盆底肌锻炼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有压力性尿失禁倾向或轻度症状的人群,尤其适合女性,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进行。
具体方法:凯格尔运动是常见的盆底肌锻炼方法,即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时的肌肉收缩),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通过长期坚持盆底肌锻炼,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提高尿道阻力,改善尿失禁症状。
2.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对于肥胖人群,减轻体重至关重要。因为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加重尿失禁症状。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例如计算每日热量摄入,保证摄入热量低于消耗热量,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避免长期慢性咳嗽:如果存在慢性咳嗽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应积极就医治疗。可通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咳药物等控制咳嗽症状,减少因咳嗽导致腹压增加而引发尿失禁的情况。
三、医疗干预情况
1.轻度情况:如果症状较轻,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可能会取得较好效果,可继续坚持盆底肌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并定期评估症状改善情况。
2.中重度情况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能用于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不同药物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在非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手术方式,通过手术来加强尿道周围的支撑结构,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进行盆底肌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老年人群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医疗干预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在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收益和风险。
2.女性孕期及产后:孕期女性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增加盆底肌负担;产后女性应尽早开始盆底肌锻炼,一般在产后42天左右身体恢复良好时就可逐步进行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锻炼,促进盆底肌恢复,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3.儿童情况:儿童出现咳嗽、打喷嚏尿失禁的情况较少见,若有特殊情况需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温和干预方式,避免不恰当的治疗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