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高温、高辐射环境致人体散热困难)和个体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症状分为先兆中暑(头痛头晕等,体温略高)、轻度中暑(体温升高、循环系统症状、其他症状)、重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射病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且症状严重)。
一、中暑的原因
1.环境因素:
高温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气温≥35℃)、湿度较大(相对湿度≥60%)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没有良好遮阳和降温设施的工作环境或活动场景下,人体持续接受热量输入,超出了自身的散热能力。
高辐射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如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进行露天作业、户外运动等,人体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增加中暑风险。像在赤道附近的炎热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人们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而未采取防护措施,就较易中暑。
2.个体因素
年龄: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衰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易中暑。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自身散热能力较弱;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热的耐受能力降低,在同样的高温环境中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耐热能力相对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另外,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身体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下降,增加中暑发生的可能性。还有,过度疲劳的人身体机能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也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中中暑。
病史: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糖尿病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肥胖者由于身体脂肪层厚,散热相对困难,这些人群都比健康人更易发生中暑。
二、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左右。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部昏沉感、口干想喝水、出汗较多且四肢有乏力感等情况,就可能是先兆中暑。
2.轻度中暑:
体温升高:体温往往会升高到38℃以上。
循环系统症状: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也可能有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比如,体温明显升高,同时伴有皮肤发红、出汗很多但之后皮肤变得湿冷,血压有所下降,脉搏跳动加快等。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3.重度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患者体温多正常。例如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小腿肌肉痉挛疼痛的情况。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呕吐、心悸、出汗多、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等。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比如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出现头晕、心慌、血压降低并伴有短暂晕厥的现象。
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体力活动强度大的情况下发生,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谵妄、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灼热、干燥无汗;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体温也可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