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有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绝对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相对禁忌症有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可疑主动脉夹层、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创伤性心肺复苏、近期有手术等情况、妊娠、年龄>75岁等,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决定是否溶栓。
一、绝对禁忌症
1.活动性内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等,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可能导致正在出血的部位出血进一步加重,危及生命。内出血时凝血机制本身处于紊乱状态,溶栓会打破这种相对平衡,使出血难以控制。例如在有明确消化道溃疡活动期大量出血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2.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后,脑血管内部环境已经改变,溶栓会加速血液的纤溶过程,可能导致再出血或加重脑水肿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神经系统功能。无论是外伤性还是自发性的近期颅内出血,都属于溶栓的绝对禁忌症。
二、相对禁忌症
1.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虽然不是绝对不能溶栓,但需要谨慎评估。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脑血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变基础,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脑卒中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近期发生的脑卒中患者溶栓风险更大,而距离时间较久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在经过严格评估后有溶栓的可能,但仍需密切监测。
2.可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时,血管壁的结构已经发生异常改变,溶栓会破坏凝血平衡,有引发主动脉进一步破裂出血的危险。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一旦怀疑,应避免溶栓治疗。
3.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时,进行溶栓治疗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高血压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溶栓药物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需要先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溶栓。
4.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除了活动性内出血外,其他一些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情况也属于相对禁忌症。例如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100×10/L)等,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5.创伤性心肺复苏:经过创伤性心肺复苏的患者,身体各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损伤,溶栓后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谨慎决定是否溶栓。
6.近期(<2-4周)有手术、外伤、器官活检或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手术、外伤等后局部组织存在损伤,血管穿刺部位也可能未完全愈合,溶栓会影响凝血过程,导致这些部位出血难以控制。例如近期刚进行过大型手术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未完全闭合的血管创面,溶栓后易发生出血。
7.妊娠:妊娠期间进行溶栓治疗,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同时妊娠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凝血状态变化,溶栓风险较高。需要在权衡母亲和胎儿的风险后谨慎决定,一般除非母亲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且溶栓获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才考虑,同时要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相关风险。
8.年龄>75岁: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器官功能尤其是凝血和止血功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溶栓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是绝对禁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全身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如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心肺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