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可能引发休克、呼吸衰竭、脑水肿与脑疝、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休克由毒素致微循环障碍等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等,不纠正会致多器官损害;呼吸衰竭因毒素累及呼吸致呼吸中枢抑制等,表现为呼吸困难等,严重可危及生命;脑水肿与脑疝因脑组织微循环等致,有头痛呕吐等表现,可压迫重要结构致功能衰竭;DIC由毒素激活凝血系统等致,有出血等表现,会加重病情及影响预后。
发生机制: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时,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等毒素可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同时,毒素还可引起血管痉挛,进一步影响组织灌注。儿童由于其机体的生理特点,如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等,更容易发生休克。婴幼儿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在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的代偿能力有限,更易出现休克相关表现。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表现。休克若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重要脏器如肾脏、肝脏、脑等的灌注不足,进一步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例如,肾脏灌注不足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脑灌注不足可引起意识障碍、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呼吸衰竭:
发生机制:毒素作用可能累及呼吸系统,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或肺微循环障碍。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影响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浅快或减慢等。另外,肺部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肺水肿、肺间质水肿等,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节律异常等。呼吸衰竭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氧供,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来说,其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呼吸衰竭的发生可能更加迅速和凶险。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在出现呼吸相关病理改变时,更容易发生气道梗阻等情况,加重呼吸衰竭的程度。
脑水肿与脑疝:
发生机制:由于脑组织微循环障碍、缺氧以及毒素的作用,可导致脑组织水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等可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进入脑组织间隙,引起脑水肿。随着脑水肿的加重,颅内压不断升高,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脑疝,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等。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等表现。脑疝可进一步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导致呼吸、循环等功能衰竭。儿童的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颅内压的升高,但这只是暂时的,长期或严重的脑水肿仍可导致脑疝等严重后果,且儿童脑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脑疝对脑功能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发生机制: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内毒素等物质可使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微血栓,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导致纤溶亢进。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出现皮肤瘀斑、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以及因微血栓形成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DIC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使各脏器的功能损害更加严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DIC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死亡率。例如,儿童患者在出现DIC时,由于其凝血系统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等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更难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