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诊断靠血液培养等,治疗用抗生素抗感染及支持等,预防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卫生、治基础病、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一、病因
1.年龄因素: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发生败血症;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例如,新生儿可能因脐部感染等途径让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老年人可能因肺炎、尿路感染等基础疾病,病原菌趁机侵入血流导致发病。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败血症的直接因素,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等间接影响患病风险。比如女性若有妇科炎症未及时控制,可能增加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的几率。
3.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削弱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可能引发败血症;不注意个人卫生,如皮肤清洁不当等,容易让病原菌有可乘之机侵入人体进而导致败血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更易遭受病原菌侵袭引发败血症。
4.病史因素: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受影响,易发生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被病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伴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反应差、拒奶、体温不升或波动等非特异性症状。
2.局部表现:不同病原菌感染可能有相应局部表现,如金葡菌败血症可出现皮肤化脓性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能有黄疸等表现;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
三、诊断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患者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来明确诊断。但血液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培养出病原菌前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等。
3.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会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四、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能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能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同时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对于有休克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抗休克治疗等。
五、预防
1.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以增强自身免疫力。例如,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手,避免皮肤破损后感染,及时处理伤口;注意口腔卫生等。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降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并调整治疗方案;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要加强监测,预防感染。
4.避免滥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防止菌群失调引发感染导致败血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