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有相应症状及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轻度中暑体温升高及有相关症状且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有症状及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热衰竭(有症状及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热射病(是最严重类型及有症状、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
一、先兆中暑
症状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左右。此阶段人体还能通过自身调节系统来应对高温环境,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症状可很快缓解。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先兆中暑,且症状可能表现得更不典型,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较易出现先兆中暑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空调房突然到高温环境中、运动量过大且补水不足等生活方式,会增加先兆中暑的发生风险。
二、轻度中暑
症状表现:体温往往会升高到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也可能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轻度中暑时,除了上述症状,可能还会伴有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身体不适更易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老年人轻度中暑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会伴随基础疾病的波动,如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心率、血压更明显的波动。
生活方式影响: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且没有做好防护的生活方式,会使轻度中暑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三、重度中暑
热痉挛
症状表现: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最常见,患者体温多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热痉挛时,由于肌肉发育等原因,痉挛表现可能更明显,且儿童在大量出汗后若未及时补充盐分,更容易发生热痉挛;老年人热痉挛时,由于肌肉力量和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恢复相对困难,且需要警惕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高强度运动后大量出汗未补充盐分等生活方式,是热痉挛的常见诱因。
热衰竭
症状表现:体温可轻度升高,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晕厥或意识模糊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热衰竭时,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等特点,症状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及时处理;老年人热衰竭时,本身循环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血压等循环指标的明显波动,且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增加病情复杂性。
生活方式影响: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站立、脱水等生活方式易引发热衰竭。
热射病
症状表现: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体温往往会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等表现,可累及多个脏器,如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热射病起病往往较为急骤,病情变化快,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对高温的耐受性更差;老年人热射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对高温损伤的修复和耐受能力更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高温损伤后更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生活方式影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晒、处于不通风的高温环境中等生活方式,是热射病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