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中暑
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环境因素有高温高湿,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发展过程分先兆中暑(轻度不适、体温略高)、轻度中暑(症状加重、体温超38℃)、重度中暑(含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热射病最严重,有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
一、中暑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正常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或自身散热机制受限等情况时,就容易引发中暑。
二、引发中暑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如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人体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散热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在夏季持续的热浪天气中,长时间处于户外或通风不良的高温场所,人体散热负担加重,就增加了中暑风险。
2.高湿度环境:高湿度会阻碍人体汗液的蒸发,而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空气湿度较大时,汗液难以蒸发,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容易导致体温升高引发中暑。比如在闷热的桑拿天,空气湿度大,人体散热困难。
(二)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但皮肤汗腺发育不完全,散热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散热,就容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皮肤汗腺萎缩,散热效率降低。而且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紊乱,增加中暑的易感性。
2.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强度过大: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长时间的户外跑步、登山等,人体产热会显著增加,而如果同时散热不能相应增加,就容易引发中暑。因为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高温环境下散热相对困难。
水分摄入不足:在高温环境中,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人体会因失水过多而影响体温调节功能。例如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或活动的人,若不注意补水,就容易导致中暑。
3.基础疾病因素:某些基础疾病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散热功能。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血管系统对体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循环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中暑;患有糖尿病的人,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增加中暑的风险。
三、中暑的发展过程及表现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现轻度的不适,如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但此时体温基本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在37.5℃-38℃左右)。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休息,症状可很快缓解。
(二)轻度中暑
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到38℃以上,同时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表现。此时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可能会继续发展。
(三)重度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痉挛表现为大量出汗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及腹肌等部位,常呈对称性;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表现为高热(核心体温常>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等,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