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且细菌感染常见,病因有多种致病菌及机体免疫低下等诱因,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入血繁殖释毒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致多器官改变,临床表现有全身高热寒战等及局部瘀点感染性休克等,诊断靠血或骨髓等培养及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升高,治疗分抗感染用有效抗生素及支持治疗维持平衡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用药安全,老年人注意药物对肝肾影响及基础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艾滋病患者加强支持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多种致病菌可引发败血症,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接受大手术、长期住院等情况,均易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突破机体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进而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通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骤升达39℃以上,也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伴有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表现。
(二)局部表现
部分患者可见皮肤黏膜瘀点,多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黏膜等部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还可能累及心、肺、肝、肾等器官,出现相应功能障碍症状。
四、诊断标准
(一)病原学依据
血培养或骨髓培养检出病原菌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依据,若无菌部位(如脑脊液、胸腔积液等)标本培养出病原菌也可支持诊断。
(二)临床指标
结合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及核左移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通常显著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有效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如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针对革兰阴性菌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药物;若为真菌性败血症,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二)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证充足营养供给;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生命支持治疗,如抗休克、器官功能支持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败血症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用药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抗感染能力较弱,败血症治疗中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要加强基础疾病管理,如控制血糖、血压等。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并发败血症,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定;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血糖波动对病情的影响,合理调整降糖方案。
(四)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缺陷,败血症治疗时除积极抗感染外,需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