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也称雄激素性脱发,由遗传和雄激素作用致毛囊微小化等而脱发,有遗传、雄激素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男女不同脱发特征及伴随头皮油腻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鉴别诊断,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男性避免熬夜等,女性孕期哺乳期以观察等为主,儿童青少年要保证营养及时就医。
一、脂溢性脱发的定义
脂溢性脱发也被称为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它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以及雄激素的作用导致的。遗传易感性是发病的重要基础,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雄激素中的双氢睾酮(DHT)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会使毛囊微小化,毛囊逐渐萎缩,生长期缩短,最终头发变细、变软,头发密度降低,从而出现脱发的表现。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脂溢性脱发的病史,那么个体发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相关的基因位点与脂溢性脱发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AR基因等,这些基因会影响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等。
雄激素作用: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在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头皮部位的毛囊对双氢睾酮更加敏感,双氢睾酮会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导致毛囊萎缩,毛发进入休止期,最终脱发。女性体内也有雄激素分泌,只是相对男性较少,但在脂溢性脱发的女性患者中,也存在雄激素代谢相关的异常情况,同样会引起毛囊的改变。
三、临床表现
脱发特征: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逐渐稀疏,然后头顶的头发也逐渐稀疏,呈M型或O型脱发;女性患者一般是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头发整体变细,但发际线一般不后移。脱发进程通常是缓慢进行的,在青春期后开始逐渐出现症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加重。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的情况,表现为头皮油腻,这是因为皮脂腺在雄激素作用下分泌亢进导致的。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脱发史、发病年龄、脱发的发展过程等。家族中有脂溢性脱发患者的情况对于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体格检查:观察头发的分布、密度、毛发粗细等情况,同时检查头皮的状态,看是否有头皮油腻、红斑等表现。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脱发相鉴别,例如斑秃(斑秃通常是突然出现的片状脱发,边界清楚,脱发区皮肤光滑)、营养不良性脱发(多有营养不良的病史,头发干枯、脆弱等)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男性患者:青春期后随着雄激素水平的变化,脱发可能逐渐明显。在生活方式方面,应尽量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熬夜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加重雄激素相关的脱发情况。同时,如果有治疗意愿,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等,但需遵循医疗规范。
女性患者:女性脂溢性脱发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孕期和哺乳期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脱发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孕期和哺乳期一般不建议进行一些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的治疗,应以观察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为主,如保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为营养缺乏也可能加重脱发情况。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脱发状况。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脂溢性脱发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因素,也需要关注。此时要注意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避免过度节食等影响营养摄入的行为。如果发现脱发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特殊的病因导致的脱发,而不是盲目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