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引发败血症的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老年人、患基础免疫缺陷病者,有侵入性操作或装置的接受手术者、留置导管者,皮肤黏膜有破损或感染的大面积烧伤患者、严重感染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和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易通过相应途径感染引发败血症。
一、免疫力低下人群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在构建中,此时若接触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就较易引发败血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出生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更差,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脐部等部位容易成为病原体入侵的门户,从而增加患败血症的风险。
(二)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等功能也减弱。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白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使得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
(三)患有基础免疫缺陷病患者
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抗体生成不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T细胞和B细胞功能均存在缺陷,这类患者对外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差,极易因各种感染引发败血症,且感染往往较为严重,病情进展迅速。
二、有侵入性操作或装置的人群
(一)接受手术患者
手术过程中人体的屏障被破坏,细菌容易侵入血液。例如,腹部手术、胸部手术等,术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若手术切口护理不当,或者胃肠道等部位的细菌移位,都可能导致败血症发生。而且,长时间的手术、复杂的手术操作等会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二)留置导管患者
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为细菌进入血液提供了通道,若导管维护不当,如穿刺部位被污染、导管接头处被细菌定植等,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时,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细菌容易从尿道上行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
三、皮肤黏膜有破损或感染的人群
(一)皮肤有大面积烧伤患者
大面积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丧失,创面成为细菌侵入的良好途径。烧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一方面创面的坏死组织为细菌提供了营养,另一方面机体的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受损,使得细菌容易在血液中繁殖,引发败血症。
(二)皮肤有严重感染患者
如蜂窝织炎、脓疱疮等皮肤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导致败血症。当皮肤感染处的细菌毒力较强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弱时,感染更容易向血液扩散,引发全身性的感染。
四、其他因素影响人群
(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
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的患者,免疫抑制剂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败血症。例如,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后,一旦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就较易发展为败血症。
(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环境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当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时,如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等,感染更容易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据相关研究显示,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