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发热(多数午后低热,有弛张热或稽留热等形式,与人群、病史、生活方式等有关)、盗汗(夜间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与性别生理时期、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乏力(自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与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功能、生活运动饮食等有关)、消瘦(体重逐渐下降,伴皮下脂肪减少等,与食欲、营养消耗、人群特点、基础胃肠道疾病等有关)
发热
表现形式:多数患者有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弛张热表现为体温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稽留热则是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发生机制: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繁殖,作为致热原,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出现发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反应更为敏感,发热表现可能相对更为明显;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抵抗力较弱,发热程度相对可能不如青壮年典型,但仍需重视。长期生活方式不规律,如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病史的人群,感染肠结核后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盗汗
表现形式:患者在夜间或睡醒时全身出汗,表现为衣物被汗液浸湿。
发生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夜间睡眠时汗腺分泌异常增加。对于女性而言,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自身内分泌环境有所变化,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影响盗汗的发生情况;老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进一步减弱,更易出现盗汗症状。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等,会破坏自主神经的平衡,增加盗汗发生的可能性;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其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也更容易出现盗汗现象。
乏力
表现形式:患者自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发生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消耗大量能量,同时毒素的吸收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较大,感染肠结核后,能量消耗增加且代谢紊乱,乏力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体力下降,感染肠结核后,乏力会进一步加重其生活负担。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本身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感染肠结核后更易出现明显乏力;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基础体力就较弱,感染肠结核后乏力症状会更加显著。
消瘦
表现形式:患者体重逐渐下降,体型变瘦,可伴有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等表现。
发生机制:由于肠结核患者存在食欲减退(部分患者因肠道病变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进食)以及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导致体重下降。对于儿童来说,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肠结核引起的消瘦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能出现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等情况;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吸收功能有所减退,再加上肠结核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消瘦问题可能更为棘手,且消瘦会进一步降低其抵抗力,形成恶性循环。长期节食、挑食的人群,本身营养储备不足,感染肠结核后消瘦情况可能会加重;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等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受到一定影响,感染肠结核后更易出现消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