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尿道炎是细菌感染尿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病,有不洁性生活史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相关病史者易发病,临床表现有尿道刺激症状和尿道分泌物,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生素抗感染为主并注意相关事项,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定义
细菌性尿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致病性细菌侵入尿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的引起细菌性尿道炎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男性尿道较长且有前列腺等结构,女性尿道短而直,更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有不洁性生活史、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尿道损伤、尿道梗阻等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继发细菌性尿道炎。
二、临床表现
1.尿道刺激症状:患者常出现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刺痛感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但会出现频繁尿布更换、哭闹等情况;成年女性可能因尿道短,症状相对更明显;成年男性可能同时伴有会阴部不适等。
2.尿道分泌物:尿道口可能有分泌物,初期分泌物可能为稀薄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为脓性分泌物。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相对更易观察到,女性患者可能需要用棉签等进行采集检查。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伴随症状、近期性生活情况、个人卫生习惯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不洁性行为,是否有长期不更换内裤等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情况。
2.体格检查:对尿道外口进行检查,观察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尿中可出现细菌等。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大致情况。
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取尿道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可以发现细菌的形态等;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细菌种类,并且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尿道分泌物采集方法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采集时需谨慎操作。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如果是大肠埃希菌感染,可能会选择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需依据检查结果确定。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选择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成年患者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冲洗尿道,促进病情恢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等。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儿童要家长协助做好会阴部清洁;成年女性要特别注意经期卫生等。
2.避免不良生活方式:避免长期憋尿,定时排尿;避免不洁性生活。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应保持单一性伴侣等。
3.增强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增强免疫力,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活动;成年人要注意平衡工作和休息,进行适度的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