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突然起病、1-2天内达39-40℃的持续性或不规则发热,持续2-7天左右;有头痛、全身肌肉痛且四肢明显、类似骨折样剧痛的骨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发热后2-5天出现斑丘疹等多种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少数有鼻衄等其他部位出血;约1/3患者有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肝脾肿大,且因个体差异(年龄、自身免疫状态等)表现不同,需综合多种表现及检查结果诊断。
一、发热
1.体温变化特点:通常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可在1-2天内达到39-40℃,且多为持续性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呈不规则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机体代谢相对旺盛等因素,体温上升可能更为迅速,且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而成人相对儿童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有规律,但总体都是以高热为主要特征。
2.发热持续时间:一般发热持续2-7天左右,但也有个别患者发热时间可能更长或更短,这与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感染的病毒毒力等因素有关。
二、全身症状
1.头痛:较为常见,多为全头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头痛,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成人则可明确诉说头部胀痛、跳痛等。头痛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头部血管扩张、神经受刺激等因素相关。
2.肌肉痛和骨关节痛
肌肉痛: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以四肢肌肉较为明显,患者会感觉肌肉酸痛、乏力,活动时疼痛加剧。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表现为不愿活动、肢体松软等;成人则能清晰感受到肌肉的酸痛感影响日常活动。
骨关节痛:骨关节痛是登革热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常累及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疼痛类似骨折样剧痛,故有“断骨热”之称。这种疼痛与病毒感染引发的关节周围炎症、水肿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而出现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等。
三、皮疹
1.皮疹出现时间:一般在发热后的2-5天出现皮疹。
2.皮疹特点: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等。皮疹首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颈部,最后达面部,多有痒感。不同年龄人群皮疹表现可能在分布范围、密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儿童皮肤相对娇嫩,皮疹可能更易融合等,但总体符合上述皮疹的基本形态特点。
四、出血表现
1.皮肤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胸部、背部等部位。儿童皮肤较薄,瘀点、瘀斑可能相对更易观察到,且由于儿童活动较多,皮肤碰撞等可能影响对出血表现的判断,需仔细甄别。
2.其他部位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衄、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能有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内脏出血情况。对于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尤其是儿童,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受到影响,出血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五、其他表现
1.淋巴结肿大:约1/3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腋窝等部位的淋巴结为主。不同年龄人群淋巴结肿大的触诊感觉可能不同,儿童的淋巴结相对更柔软,成人的淋巴结质地可能相对更韧一些,但都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2.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儿童由于肝脏、脾脏相对体积较小,肿大可能相对较难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需要借助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而成人体格检查时可能较易触及肿大的肝脾。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肝脾,导致其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引起。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包括年龄、自身免疫状态等)而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