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与抽动症在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上均有不同,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与多种因素有关,依相关标准诊断,治疗含心理和药物;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有不自主抽动等表现,发病机制不明,依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也含心理和药物,家长需关注儿童行为表现及时就医评估并依生长发育特点调整治疗护理。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不同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例如,患儿在课堂上难以专注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东张西望,难以安静地参与活动等,症状会持续影响其学习、社交等日常生活功能,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可延续至青春期和成年期。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甩手等,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哼叫声等,症状可在紧张、焦虑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二、发病机制有差异
多动症:目前认为与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解剖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涉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特定区域如前额叶等发育异常等;心理社会因素中,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不当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症状。
抽动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抽动症的发病相关;神经生化方面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基底节等区域的异常改变;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促使抽动症状出现或加重。
三、诊断标准不同
多动症: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等标准,需要综合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重点评估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的数量、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例如需要观察患儿在不同场景下(如家庭、学校)的表现,评估症状是否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等。
抽动症: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抽动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抽动开始的年龄、部位、形式、频率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例如,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抽动症状是否具有不自主、反复、快速等特点,以及症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情况等。
四、治疗方法有别
多动症: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心理治疗有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通过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等;药物治疗常用的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评估和指导,同时要考虑患儿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帮助患儿改善症状。
抽动症:治疗也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面,要帮助患儿减轻压力、消除焦虑情绪等,如进行心理支持治疗等;药物治疗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同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能先采用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式来缓解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更适合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而学龄儿童则需要兼顾学校生活和治疗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