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有乏力等症状,轻度中暑症状加重且体温升高,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治疗上,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需转移环境、补充水分盐分、物理降温;重度中暑中热痉挛补含盐饮料或盐水,热衰竭平卧补液,热射病关键是降温及器官功能支持,不同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中暑的症状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等症状,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可恢复。例如长时间在炎热户外劳作的人群,开始出现上述不适表现。
(二)轻度中暑
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体温可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比如在高温环境中持续工作较长时间未得到有效降温及补水的建筑工人,可能发展为轻度中暑。
(三)重度中暑
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常见于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的人群,像进行高强度体育训练的运动员。
2.热衰竭:多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渴、心悸、少尿、低血压、直立性晕厥等,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又饮水不足的人群。
3.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体力活动强度大的情况下发病,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伴有谵妄、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干燥、灼热,无汗;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体温也明显升高,神经系统症状相对较轻,皮肤可潮湿。
二、中暑的治疗方法
(一)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治疗
1.转移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解开衣物,以利于散热。
2.补充水分和盐分:让患者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给予补充,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补充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3.物理降温:可采用湿毛巾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也可使用风扇吹风进行降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冷风,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防止受凉。
(二)重度中暑的治疗
1.热痉挛:给予口服含盐饮料,若痉挛反复发作,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电解质的平衡,根据体重等情况准确补充;老年人则要监测电解质变化,缓慢补充,防止电解质紊乱加重。
2.热衰竭:使患者平卧,头略低,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以纠正血容量不足。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调整补液速度和量;有心脏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
3.热射病
降温治疗:这是抢救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可采用冷水擦拭、冰水浸浴、空调房间降温等方法,将患者体温尽快降至38.5℃左右。对于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且皮肤薄,降温时要注意避免冻伤,可选择温水擦浴等相对温和的方式;老年人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器官功能支持: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可能需要机械通气;出现循环衰竭,需进行抗休克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的患者,器官功能支持的具体措施和监测指标要相应调整,例如儿童的呼吸、循环功能监测要更频繁和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