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由SARS-CoV引起,新型冠状病毒由SARS-CoV-2引起,二者在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感染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非典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是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等有不同,症状表现、重症率等有别,诊断、治疗方式有差异,预后情况不同,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各有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其与SARS-CoV同属冠状病毒属,但基因序列等存在差异,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等有自身特点,如具有更短的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等差异。
流行病学特点方面
传染源
非典: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染性较弱。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
传播途径
非典: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另外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的证据。
易感人群
非典: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等密切接触者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有易感性,但不同个体因自身免疫状况等因素易感性存在差异。
临床特点方面
症状表现
非典: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可出现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
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多样,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也有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重症率与死亡率
非典:全球平均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新型冠状病毒:整体来看,其重症率和死亡率较非典相对低一些,但不同变异株等因素会有影响,比如某些变异株致病性相对减弱,但对于老年人等特定人群仍需关注重症风险。
诊断方面
非典: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实验室检查可检测SARS-CoV抗体等。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依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因测序等实验室检查,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治疗方面
非典: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曾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掌握指征等。
新型冠状病毒: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如轻型、普通型病例可采取隔离管理和对症治疗等,重型、危重型病例需在ICU进行救治,有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等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预后方面
非典:部分患者康复后可能存在一些肺部等方面的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
新型冠状病毒: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康复后也可能存在一些长期症状,即“长新冠”,表现为疲劳、气短、认知障碍等多种不适。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与非典的情况,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需关注,儿童感染非典时同样要重视。老年人无论是感染非典还是新型冠状病毒,发生重症的风险都相对较高,需更加密切监测和精心护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管理以降低感染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