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尤甚,病程分卡他、痉咳、恢复期,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治疗包括抗生素、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病初2-3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飞沫可被周围人吸入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尤为易感。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效果不佳的人群易感染。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较少发病,但母体抗体水平低时,新生儿也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病程分期
卡他期:一般持续1-2周。起病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症状。随着其他症状好转,咳嗽逐渐加重且日轻夜重。此期传染性最强。
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或更长。出现典型痉咳,为突发数十声急促的咳嗽,呼气终末出现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如此反复发作,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及呕吐胃内容物。痉咳常因进食、受凉、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婴幼儿可表现为阵发性屏气、发绀、窒息,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恢复期:痉咳逐渐减轻、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持续2-3周。若有并发症,恢复期可延长。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咳嗽反射较弱,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细,容易发生窒息。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呼吸暂停、面色发绀等,需密切观察。
成人:症状相对较轻,卡他期症状可能更明显,痉咳期症状不如婴幼儿典型,但也可传播病原体。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检测:鼻咽拭子培养是诊断百日咳的金标准,但阳性率在卡他期较高,痉咳期逐渐降低。
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性IgM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价值。
核酸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2.影像学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继发肺部感染时,胸部X线可显示肺纹理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
五、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最有效措施。我国实行百白破三联疫苗计划免疫,婴儿出生后3足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4-6周。1.5-2周岁时加强接种1针,7周岁时再用吸附白喉疫苗或吸附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
2.隔离传染源:对百日咳患者应及时隔离,自发病起隔离40天,或痉咳出现后3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尤其婴幼儿)应观察21天,并医学观察期间可给予百日咳免疫球蛋白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红霉素)。
3.切断传播途径:在百日咳流行期间,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换气。
六、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在卡他期或痉咳早期应用抗生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首选红霉素,也可选用阿奇霉素等。
2.对症治疗:有痉挛性咳嗽时,可使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但婴幼儿应慎用。有缺氧表现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若发生窒息,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婴幼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孕妇:若孕妇感染百日咳,应及时治疗,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防护,避免将疾病传染给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