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机体水分摄入总量超排出量致水分潴留、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常见病因有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疾病或药物因素致ADH分泌过多或作用增强)、肾功能障碍(急性肾衰多尿期浓缩功能未复、慢性肾功不全排水能力降)、液体摄入过多(饮水过多或输液过多过快)、低渗性脱水纠正不当(输入过多不含电解质液体致细胞外液稀释)、特殊人群因素(婴幼儿肾功未完善、老年人肾功减退且多有基础病易致水中毒)。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疾病因素: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使肾脏重吸收水分增加,从而引起水潴留。例如,某些脑部病变会破坏下丘脑-神经垂体轴的正常调节功能,导致ADH异常分泌,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出现ADH分泌异常增多的情况。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氯磺丙脲、卡马西平、三环类抗抑郁剂等,可促进ADH释放或增强其作用,导致水重吸收增多。以氯磺丙脲为例,它能增加肾集合管对ADH的敏感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加,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发生水中毒的风险相对较高。
肾功能障碍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肾脏的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若大量饮水或补液不当,容易导致水潴留引发水中毒。因为在多尿期,肾脏对水的调节能力仍较弱,过多的水分摄入不能及时排出,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约20%-30%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患者存在发生水中毒的潜在风险。
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脏排水能力下降,当摄入水分过多时,肾脏无法有效地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水在体内积聚。随着病情的进展,这种水潴留的风险会逐渐增加,据统计,约15%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因水分摄入或处理不当而发生水中毒。
液体摄入过多
饮水过多:健康人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超过了肾脏的排水能力,就可能引起水中毒。例如,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进行耐力运动时大量饮用不含电解质的水,就可能导致水中毒发生。研究表明,短时间内饮水超过1-2升/小时,对于肾脏功能正常的人也可能超出其排水负荷。
输液过多过快:在临床治疗中,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尤其是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会使体内水分迅速增加,超出肾脏的排泄能力,从而引发水中毒。比如,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过多的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有研究指出,心功能不全患者输液速度超过100毫升/小时就可能增加水中毒的发生风险。
低渗性脱水纠正不当
对于低渗性脱水患者,在纠正脱水过程中,如果输入过多的不含电解质的液体,会导致细胞外液进一步稀释,血钠浓度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引起水中毒。例如,在纠正低渗性脱水时,若只补充大量的5%葡萄糖溶液而不补充电解质,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相关临床报道显示,约10%-15%的低渗性脱水纠正不当的患者会发生水中毒。
特殊人群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水的调节能力较弱。如果喂养不当,如过量喂水或补液不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例如,给婴幼儿喂食过多的水,超过了其肾脏的排泄能力,就可能导致水在体内潴留。因为婴幼儿的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相对较差,一般来说,婴幼儿每公斤体重的肾脏排水能力约为成人的1/3-1/2,所以更容易出现水中毒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的肾功能逐渐减退,对水的调节功能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这进一步增加了水中毒的风险。例如,老年人在患有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输液过多或饮水过多时,水分不易排出,容易在体内潴留。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水中毒的概率是年轻人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