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或低体温、寒战、乏力虚弱,有感染相关局部表现如不同部位感染的相应局部症状,有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如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系统的异常,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各自特点,早期症状或不典型等。
一、全身症状
1.发热或低体温:败血症患者常出现体温异常,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超过38.5℃,也可能出现低体温,体温低于36℃。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败血症患者中,约60%-80%会出现发热症状,而低体温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尤其在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更易发生,因为这类人群的机体反应相对较弱。
2.寒战:部分患者会伴有寒战,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寒战往往是体温上升的前兆,与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有关。
3.乏力、虚弱: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肢体酸软,精神状态差,这是因为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毒素的吸收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使患者出现虚弱感。
二、感染相关局部表现
1.感染灶表现:不同部位的感染会有相应局部表现。如肺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能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表现;皮肤软组织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局部会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能有脓性分泌物。这些局部表现是病原体最初侵入部位的炎症反应体现,是机体对感染的局部防御反应。
三、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表现
1.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相关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起休克。研究发现,败血症患者中约30%-50%会出现休克相关的心血管功能异常。
2.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由于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波及肺部,影响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例如,败血症患者肺部炎症渗出增加,会影响肺泡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从而出现呼吸方面的异常表现。
3.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谵妄甚至昏迷等。这与感染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感染毒素的影响。
4.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肠麻痹。这是因为感染导致胃肠道黏膜受损,胃肠功能紊乱,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
1.儿童:儿童败血症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全身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皮肤苍白等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反应差、吃奶减少等,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败血症早期症状可能相对隐匿,发热可能不明显,而更易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非典型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所以,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呼吸或循环系统异常等情况,要高度警惕败血症的可能。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败血症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感染容易扩散,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缺陷,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弱,病原体容易在体内播散,所以需要特别关注其感染相关的细微变化,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