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累及上、下尿路,女性发病率高,有相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及时规范治疗大多可愈,不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炎症,分淋菌性和非淋菌性,有不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及时正规治疗预后较好,延误可致并发症。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累及上尿路(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膀胱炎等),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等特殊人群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生活中饮水少、不注意会阴部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的炎症,主要发病部位为尿道,病原体以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为主,性行为活跃是尿道炎的重要诱因,尤其多见于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男性尿道炎相对女性发病率较低,发病与个人卫生状况、是否有尿道损伤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肾盂肾炎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腰痛,体温可高达39℃以上,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下尿路感染中,膀胱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可伴有耻骨上区疼痛或压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尿路感染可能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多在感染后1-3周发病,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晨起时尿道口有脓痂;女性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尿道瘙痒、烧灼感,尿道口充血、水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非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3周,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灼痛,可伴有轻重不同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分泌物为浆液性或黏液性,量较少;女性症状不如男性典型,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水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
尿路感染: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尿路感染,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不同年龄段人群细菌培养结果的意义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儿童留取标本时需注意避免污染。
尿道炎: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尿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可用于初步筛查淋菌性尿道炎,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诊断;核酸扩增试验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于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更准确地诊断非淋菌性尿道炎。
四、治疗原则
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上尿路感染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下尿路感染可口服抗生素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同时要注意去除易感因素,如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会阴部卫生,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有差异,儿童需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
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主要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常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需避免性行为,性伴侣也需同时检查和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
五、预后情况
尿路感染:及时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可能转为慢性尿路感染,影响肾功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需注意预防复发。
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经及时正规治疗后预后较好,非淋菌性尿道炎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大多也可治愈,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引起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影响生殖系统功能,性行为活跃人群如不注意防护再次感染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