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与繁殖、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局部感染灶的扩散相关。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可入侵繁殖引发败血症;先天性免疫缺陷及老年人、长期患病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等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败血症;皮肤黏膜、肺部、泌尿系统等局部感染灶可扩散导致败血症。
一、病原体入侵与繁殖
1.细菌感染:多种细菌可引发败血症,常见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常存在于皮肤表面等部位,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就容易侵入人体进而繁殖导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在适宜环境下大量繁殖引发败血症。大肠杆菌也能从肠道等部位进入血液引起感染,这些细菌进入血液后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等物质,从而引发败血症相关征象。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细菌种类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细菌,如B族链球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较为常见,这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
2.真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真菌容易趁机侵入血液。例如白色念珠菌,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它可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真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征象,其发病与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用药情况等密切相关,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使用抗生素等情况较多,相对更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
3.病毒感染:某些病毒也可导致败血症,如EB病毒等,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进而出现败血症的一系列表现,其发生与病毒的致病性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发展为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1.先天性免疫缺陷: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如补体缺陷等,机体本身的免疫防御机制存在缺陷,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容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者从出生起就存在免疫方面的问题,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低下,年龄较小的患儿若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更容易频繁发生败血症相关感染。
2.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降低,所以老年人更易发生败血症。例如老年肺炎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肺炎病原体容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长期患病者: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长期的疾病状态消耗机体能量,影响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导致败血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但这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病原体容易趁虚而入引发败血症。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感染情况,因为免疫抑制状态下一旦发生感染,很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
三、局部感染灶的扩散
1.皮肤黏膜感染灶:皮肤有伤口时,如烫伤、割伤等,如果伤口处理不及时,细菌容易从伤口侵入并进入血液。例如儿童玩耍时皮肤擦伤,若未做好清洁消毒,细菌可通过擦伤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黏膜感染如口腔炎、中耳炎等,感染灶的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导致败血症。
2.肺部感染灶:肺炎患者肺部的感染病灶,病原体可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老年人患有肺炎时,由于咳嗽反射减弱等因素,病原体更易进入血液,且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低下,一旦肺部感染容易发展为败血症。
3.泌尿系统感染灶: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等,细菌可沿输尿管、肾盂等途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若泌尿系统感染未及时控制,就可能导致败血症,尤其是老年女性,本身泌尿系统防御功能下降,更需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