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烧伤有皮肤外观、全身症状等表现,皮肤外观有红斑、水疱、焦痂等;全身症状包括疼痛、发热、休克表现等;不同年龄小儿烧伤症状特点不同,婴儿反应敏感、表现不典型,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活动能力强、疼痛感知明确;若小儿烧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送医,医院会综合治疗
一、皮肤外观表现
1.红斑:小儿烧伤后最常见的皮肤外观表现之一是红斑,轻度烧伤时皮肤会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这是由于烧伤导致皮肤的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红斑区域的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患儿局部可能会有轻度疼痛或不适感,这种红斑通常是浅度烧伤(如Ⅰ度烧伤)的典型表现,主要损伤表皮层,一般预后较好,经适当处理后数天至两周左右可恢复,不遗留瘢痕。
2.水疱:如果烧伤程度稍重,达到浅Ⅱ度烧伤,皮肤会形成水疱。水疱内含有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壁较薄,基底潮红、湿润,疼痛明显。这是因为烧伤损伤到了真皮浅层,导致组织液渗出积聚形成水疱。而深度烧伤(如深Ⅱ度、Ⅲ度)形成的水疱可能疱壁较厚,基底红白相间或苍白,疼痛相对不明显。
3.皮肤焦痂:Ⅲ度烧伤时,皮肤会出现焦痂,表现为皮肤呈蜡白、焦黄甚至炭化,质地坚韧,如皮革样,无水疱,痛觉消失。这是由于烧伤损伤累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肌肉等深层结构,皮肤组织坏死凝固形成焦痂。
二、全身症状表现
1.疼痛:小儿烧伤后会因局部组织损伤而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与烧伤深度和面积有关。浅度烧伤疼痛较剧烈,患儿可能会哭闹不止,难以安抚;深度烧伤由于神经末梢部分被破坏,疼痛相对稍轻,但仍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
2.发热:较小面积的浅度烧伤一般不会引起明显发热,但较大面积烧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出现吸收热。一般在烧伤后24-48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因为组织损伤后分解产物吸收引起的。如果烧伤后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且伴有寒战等表现,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如创面感染等,感染可能导致患儿出现高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3.休克表现:大面积烧伤(儿童总面积超过10%)时,由于烧伤区域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休克。小儿休克早期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尿量减少等,随着休克进展,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表现。例如,儿童烧伤面积超过20%时就有发生休克的较高风险,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
三、不同年龄小儿烧伤症状特点
1.婴儿:婴儿皮肤较薄,烧伤后反应可能相对更敏感。浅度烧伤时红斑可能更明显,水疱形成相对较易,而且婴儿对疼痛的表达主要是哭闹,由于其不会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程度,需要医护人员更细致地观察皮肤改变来判断烧伤情况。同时,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大面积烧伤时发热和休克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监测体温、尿量等指标来早期发现休克等情况。
2.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发生烧伤的机会相对增加。他们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明确,能大致表达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在外观表现上,与年长儿类似,但由于其皮肤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深度烧伤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增生等问题可能相对更突出,需要在烧伤早期处理时就考虑到后期的功能恢复等问题。
四、特殊情况及应对提示
如果小儿烧伤后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用大量清水冲洗烧伤部位(一般冲洗15-30分钟)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进一步损伤。同时,要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在送往医院途中,要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道烧伤可能的患儿(如火焰烧伤、烟雾吸入等),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烧伤面积较大、有明显全身症状的患儿,医院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创面处理、补液抗休克、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