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身体自身、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身体自身因素中,老年人和儿童体温调节功能有缺陷,患基础疾病者易中暑;环境因素里高温高湿及长时间暴露高温环境不利散热;生活方式上水分摄入不足、穿着不恰当、缺乏休息易引发中暑;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因自身特点更易中暑,需针对性采取措施预防。
一、身体自身因素
1.体温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是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体温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会逐渐退化,比如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弱、汗腺分泌减少等,使得散热能力下降,更容易中暑。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也较易中暑。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皮肤血流量比年轻人减少约30%-50%,这会影响热量通过皮肤的散发。
2.基础疾病影响: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中暑。比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散热;患有糖尿病的人,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汗腺功能异常,影响汗液分泌散热;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身体散热相对困难,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其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当处于高温环境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到皮肤进行散热,但心脏无法有效满足,就容易导致体温过高引发中暑。
二、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高温(气温通常高于35℃)且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极大阻碍。因为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而高湿度环境下汗液不易蒸发,热量就难以散发出去,从而使体温迅速升高引发中暑。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相对湿度较高,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就更容易中暑。
2.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果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劳作、运动等,身体持续产热,而散热又不能及时跟上,就会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增加中暑的风险。比如建筑工人在烈日下长时间施工,由于持续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不断产热,而散热相对不足,很容易发生中暑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水分摄入不足: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身体缺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进而容易引发中暑。比如有些人在高温天气下活动时,没有主动喝水的习惯,或者喝水量不足,就会增加中暑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在高温环境中,人体每天需要比平时多摄入1-2升的水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穿着不恰当: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会阻碍身体散热。比如穿着化纤材质的紧身衣服,不利于汗液的蒸发和热量的散发,会使身体更容易积聚热量而中暑。而应该选择宽松、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以利于汗液蒸发和散热。
3.缺乏休息:过度疲劳时,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也会降低,更容易中暑。例如连续熬夜后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在高温环境下就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
四、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但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如夏季户外玩耍时间过长,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就很容易中暑。而且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需要格外留意儿童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如是否出现烦躁不安、皮肤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同时很多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前文提到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受到影响而中暑。家属应注意让老年人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通风凉爽,定期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3.户外工作者:像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且工作强度大,水分流失多,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中暑风险极高。用人单位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提供遮阳场所、发放防暑药品等,保障户外工作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