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暑有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症状,处理需先脱离高温环境,再进行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电解质,重者及时就医,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要针对不同情况做好防暑及应对。
一、儿童中暑的症状
1.轻度中暑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口渴、大量出汗、乏力、头晕、头痛、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5℃左右,皮肤潮湿,面色潮红等表现。这是因为儿童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开始通过出汗来散热,但此时散热可能还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但已经出现了早期的不适反应。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儿童在户外活动较长时间后,出现上述这些表现。
2.中度中暑症状: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38.5~40℃,除了上述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干燥、心跳加快且变得虚弱,可能会有肌肉痉挛,尤其是四肢肌肉,这是因为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肌肉痉挛是电解质紊乱的一种表现。比如儿童在高温环境中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就可能发展到中度中暑阶段。
3.重度中暑症状:体温可超过40℃,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还可能出现抽搐,这是由于高热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同时可能伴有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情况非常危急,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例如在高温天气下,儿童长时间处于户外没有得到有效降温处理,就可能迅速发展为重度中暑。
二、儿童中暑的处理方法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儿童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避免继续受热。这是首要的措施,因为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使中暑情况加重。比如发现儿童中暑后,迅速将其转移到有空调的房间或者凉爽的树荫下。
2.降温处理
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也可以给儿童使用退热贴,退热贴中的成分能够帮助散热。例如用温水浸湿毛巾后轻轻擦拭儿童的身体,每10~15分钟擦拭一次,直到体温有所下降。对于婴儿,可以解开衣物,用低于体温的温水(32~34℃)擦拭全身,但要注意避免着凉。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儿童意识清楚,能配合饮水,可以让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呕吐等不适。对于不能饮水或者症状较重的儿童,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比如给儿童喝少量的淡盐水,每次50~100毫升,每隔15~20分钟喝一次。
3.及时就医:如果儿童中暑症状较重,如出现高热不退、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采取降温措施,如持续用湿毛巾擦拭等。
三、不同人群(儿童)的特殊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高温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而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格外注意在高温天气避免婴幼儿长时间待在户外。例如在夏季,婴儿车应尽量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学龄儿童相对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稍强,但在高温环境下活动量大也容易中暑,所以要提醒他们在户外活动时定时休息、补充水分。
2.生活方式:对于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儿童,如参加体育训练、户外游玩等,在活动前要做好防暑准备,如穿轻薄、浅色、透气的衣物,携带充足的水和防暑物品。在活动过程中要定时休息,观察自身是否有中暑症状。而对于长期待在室内的儿童,突然到高温环境中也容易中暑,所以从室内到室外时要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3.病史因素:如果儿童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心肺功能负担加重的情况,发生中暑的风险更高,家长要更加严格地做好防暑措施,如避免在高温时段带这类儿童外出,外出时携带必备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并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