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时尿失禁即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机制与盆底肌松弛等有关,常见于女性(经产妇、更年期后)、老年人、肥胖人群,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非药物干预包括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机制
咳嗽时尿失禁,医学上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流出的现象。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有关。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如同一张“吊床”,支撑着膀胱、尿道等盆腔脏器。随着年龄增长、生育等因素,盆底肌可能出现松弛,导致尿道周围的支撑结构受损,当腹压增加时,尿道不能有效关闭,从而引发尿失禁。
二、常见人群及相关因素
女性:尤其多见于经产妇。女性在怀孕、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容易受到损伤,如胎儿过大、难产等情况,会增加盆底肌损伤的风险,从而使成年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包括咳嗽时尿失禁的几率升高。此外,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也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逐渐退变,弹性下降,控尿能力减弱,也是咳嗽时尿失禁的高发人群。同时,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不畅等情况,都会增加腹压,进一步诱发咳嗽时尿失禁。
肥胖人群: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腹部的压力,对盆底肌造成更大的负担,容易导致盆底肌松弛,从而增加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三、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生情况,包括咳嗽时尿失禁的频率、严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排尿异常症状,如尿频、尿急等,以及患者的生育史、慢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会进行盆腔检查,评估盆底肌的力量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等。例如,通过指压试验等初步判断盆底肌的情况。
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通过测定尿道压力、膀胱压力等,评估排尿功能和控尿机制,有助于明确咳嗽时尿失禁的具体原因和严重程度。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盆底肌训练:也称为凯格尔运动。女性可以平躺在床上,双膝弯曲,收缩盆底肌肉,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男性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盆底肌收缩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控尿能力。对于经产妇等盆底肌损伤风险较高的人群,在产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促进盆底肌恢复。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人群,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从而降低腹部压力,减少咳嗽时尿失禁的发生。同时,要避免长时间憋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咳嗽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咳嗽发作的频率和程度,从而降低腹压对尿道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除了进行盆底肌训练等非药物干预外,还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但需要注意雌激素补充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增加患乳腺疾病、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因为尿失禁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咳嗽时尿失禁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可能与先天性盆底肌发育异常等有关。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检查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评估,儿童的治疗主要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适当的盆底肌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合儿童的方式),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为尿失禁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总之,咳嗽时尿失禁是一种与盆底肌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