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是由致病因素刺激胸膜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性(病毒、细菌)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及胸膜摩擦音等;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和实验室(血常规、胸水检查)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治疗;预后与病因、病情、治疗及时度及人群等因素相关,病因控制好、病情轻、治疗及时者预后较好,反之则差。
一、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如流感病毒等,可引起病毒性胸膜炎。儿童若感染流感病毒,机体免疫反应可能引发胸膜炎症,因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出现相关症状。成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也可能累及胸膜导致胸膜炎。
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肺炎时,炎症可蔓延至胸膜引起肺炎旁胸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结核性胸膜炎,有特定的发病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有结核接触史者等,年龄跨度较广,儿童及成年人都可能患病。
2.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紊乱可累及胸膜,引发胸膜炎。这类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增加患胸膜炎的风险。
恶性肿瘤:胸膜间皮瘤等恶性肿瘤可侵犯胸膜导致胸膜炎,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有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其他:胸部外伤、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可能引发胸膜炎,胸部外伤者无论年龄大小,受伤后都有发生胸膜炎的可能;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胸膜炎。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胸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段人群胸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如成年人清晰,需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如因胸痛而不敢深呼吸等。
咳嗽:可为刺激性咳嗽,若伴有胸腔积液,咳嗽可能会有所不同。
呼吸困难:少量胸腔积液时呼吸困难可不明显,随着胸腔积液增多,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可能因胸腔积液影响呼吸功能而表现出呼吸急促等。
2.体征
胸膜摩擦音:是胸膜炎的典型体征,可听到类似皮革摩擦的声音,不同人群均可出现该体征,但需要专业医生通过听诊器来发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等情况,对于初步判断胸膜炎有一定帮助,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该项检查,但儿童需注意辐射防护。
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膜病变、胸腔积液等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微病变的发现更具优势,适用人群广泛。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若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有感染性因素,各年龄段血常规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血常规参考值与成年人不同。
胸水检查:通过胸腔穿刺获取胸水进行检查,可明确胸水的性质,如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常为渗出液,有特定的细胞等成分变化。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胸膜炎:若为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若为结核性胸膜炎,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非感染性胸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胸膜炎需针对自身免疫病进行相应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膜炎则需根据肿瘤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对症治疗
缓解胸痛: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尤其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痛药物。
处理胸腔积液:少量胸腔积液可自行吸收,大量胸腔积液则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等操作来缓解症状。
五、预后
胸膜炎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较轻且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而病因复杂、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如结核性胸膜炎若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等。不同人群预后也有差异,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重视规范治疗;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