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氧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氧疗)、康复治疗(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这类药物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如β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作用于β肾上腺素受体,从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2.糖皮质激素: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长期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可增加运动耐量、减少急性加重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有些患者肺功能得到改善。
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用于重度慢阻肺患者的治疗,能减少急性加重发作。
二、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一般是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0-2.0L/min,吸氧时间>15h/d。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进行血气分析指导氧疗,使患者的血氧分压(PaO)达到60mmHg以上或血氧饱和度(SaO)维持在90%以上。
三、康复治疗
1.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肺内气体排出;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潮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
2.运动训练:包括下肢运动,如步行、踏车等,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上肢运动,如上肢功率车训练等,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3.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应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适当给予营养补充剂。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健康危害和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一般建议慢阻肺患者在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5岁儿童、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
2.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及相关的不良预后。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慢阻肺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或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阻肺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脏器功能的变化。例如在使用氧疗时,要注意氧流量的调整应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变化和呼吸状态。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运动强度的把握要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适当调整,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患者出现不适。
2.儿童患者:儿童慢阻肺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治疗也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要采用更有趣、更适合儿童参与的方式,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氧疗等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应用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以确保母婴的安全。
4.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冠心病的慢阻肺患者,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密切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指标;合并糖尿病的慢阻肺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合理调整营养摄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