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入侵人体血液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生与病原体因素(常见细菌、真菌、病毒等可致败血症)、人体自身防御功能因素(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易致败血症)、基础疾病因素(慢性疾病使病原体易定植繁殖,医疗器械相关因素增加感染风险)相关。
一、病原体因素
1.常见病原体种类
细菌是引起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大量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人体血液,在适宜的环境中大量繁殖。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在医院获得性败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高,其致病机制包括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血浆凝固酶等,这些物质可破坏人体的防御机制,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大肠埃希菌常存在于肠道等部位,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可进入血液引发感染,其脂多糖成分是重要的致病物质,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
真菌也是败血症的病原体之一,如白色念珠菌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患有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容易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具有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等特性,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进而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病毒也可引起败血症,如出血热病毒等。出血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在细胞内复制,破坏细胞功能,引发全身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导致败血症样的表现。
二、人体自身防御功能因素
1.皮肤黏膜屏障功能
正常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皮肤有破损,如割伤、烧伤等,病原体就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的屏障功能严重受损,细菌等病原体极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婴幼儿皮肤相对娇嫩,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因皮肤破损等情况导致病原体入侵引起败血症。
2.免疫系统功能
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吞噬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吞噬病原体的作用。当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其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特异性免疫中的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在抵御病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CD4+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极易发生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大。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三、基础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
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等,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血液中定植和繁殖。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等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败血症,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预后相对较差。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能释放一些抑制免疫的物质,使得患者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例如,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正常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同时化疗药物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极易发生细菌、真菌等引起的败血症。
2.医疗器械相关因素
长期留置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的患者,导管成为病原体侵入血液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导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细菌黏附在生物膜上,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制清除,且抗生素难以到达生物膜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持续的感染并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更需谨慎,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机体状况与成人不同,留置导管引发败血症的风险可能更高,且一旦发生败血症,对儿童的健康影响更为严重,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