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需戒烟、药物治疗(含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等)、康复治疗、疫苗接种;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和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无论病程长短,戒烟对慢阻肺患者都至关重要,能显著改善预后。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包括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等)、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等)。有研究显示,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改善患者的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能减少急性加重频率。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和营养支持。呼吸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机体免疫力等。例如,长期坚持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的患者,其6分钟步行距离等运动耐力指标会有所改善。
4.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流感相关并发症和住院风险;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减少慢阻肺患者肺炎的发生风险,建议符合接种指征的患者接种相应疫苗。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常见诱因包括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空气污染、气胸、肺栓塞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影像学等)来明确诱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例如,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结合胸部影像学有炎症浸润等表现,多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等情况。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可选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能迅速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呼吸困难加重、FEV<50%预计值的急性加重患者,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有研究表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在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抗菌药物:当患者出现脓性痰等细菌感染迹象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中重度急性加重患者,往往需要选用抗菌谱较广的药物来控制可能存在的细菌感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阻肺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同时,康复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训练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患者: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方案,例如对于幼儿,呼吸训练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
3.妊娠患者:妊娠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利弊,可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4.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在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例如,使用β受体激动剂时要注意其对心率等心血管指标的影响,必要时需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