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风湿性关节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血尿酸升高引发炎症等,急性发作抗炎止痛,间歇期等降尿酸;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炎等,治疗需消除链球菌感染灶等。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在两者治疗上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病理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等。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在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而发病,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常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痛风:急性发作时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慢性期可出现痛风石,多见于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长期痛风石沉积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还可引起尿酸性肾病,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典型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但一般无化脓,炎症消退后不遗留关节畸形,但易反复发作。常伴有发热、咽痛、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表现,心脏受累时可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等,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痛风:血尿酸测定是重要诊断依据,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正常,间歇期或慢性期多升高;尿尿酸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可见针状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等。
风湿性关节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关节液检查可见炎性改变,但无尿酸盐结晶;影像学检查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
治疗原则
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抗炎止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需降尿酸治疗,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和苯溴马隆、丙磺舒(促进尿酸排泄)等。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戒烟限酒等。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是消除链球菌感染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风湿治疗,常用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针对关节疼痛等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暖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痛风:儿童痛风较为罕见,若儿童发病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需注意排查遗传因素,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且儿童安全性不明确的药物,生活上需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妊娠期痛风患者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使用,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老年痛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苯溴马隆可能影响肾功能,需监测肾功能情况,同时注意关节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风湿性关节炎:儿童风湿性关节炎需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心脏等重要脏器受累,治疗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如阿司匹林在儿童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且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妊娠期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老年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有关节退变等情况,治疗时除抗风湿治疗外,需注意关节的营养支持、康复锻炼等,以维持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为老年患者常服用多种药物,需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