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磨牙可能由牙齿咬合、肠道寄生虫、精神心理、营养、睡眠姿势及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口腔正畸、驱虫、营造轻松环境、保证营养均衡、调整睡眠姿势、治疗基础疾病等应对,儿童磨牙需重视,有基础疾病儿童要综合干预。
一、可能的原因
1.牙齿咬合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儿童在换牙期若牙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排列不整齐的情况,上下牙齿不能正常咬合,夜间睡眠时咀嚼肌会不自主收缩,导致磨牙。例如,有研究表明大约30%的磨牙儿童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的问题,这种牙齿的异常接触会刺激神经反射,引发磨牙行为。
咬合干扰:牙齿存在过早接触、咬合关系紊乱等情况时,也会引起磨牙。比如儿童的个别牙齿有早接触点,在睡眠中大脑会发出指令让咀嚼肌调整咬合,从而出现磨牙现象。
2.肠道寄生虫感染
蛔虫感染:蛔虫在肠道内寄生时,会分泌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同时也会引起神经兴奋,从而影响咀嚼肌的正常运动,引发磨牙。曾有一项针对儿童磨牙与肠道寄生虫关系的研究显示,在肠道蛔虫感染的儿童中,磨牙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感染儿童。
蛲虫感染:蛲虫在夜间会爬到肛门周围排卵,引起肛门瘙痒,儿童可能会因此睡眠不安稳,进而出现磨牙情况。
3.精神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现代儿童面临学习压力等情况,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如学业负担重、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夜间睡眠时大脑皮层仍处于兴奋状态,可能会导致咀嚼肌收缩,出现磨牙。有调查发现,学习压力较大的小学生中磨牙发生率比压力较小的儿童高出约20%。
过度兴奋:白天过度玩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使大脑皮层兴奋持续较长时间,夜间睡眠时大脑仍有部分区域处于活跃状态,容易引发磨牙。
4.营养因素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血钙降低,使得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磨牙症状。相关研究指出,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中磨牙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
钙缺乏:钙是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的重要元素,钙缺乏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肌肉痉挛,包括咀嚼肌,进而引起磨牙。
5.其他因素
睡眠姿势不当: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压迫颈部血管神经,可能会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导致磨牙。例如趴着睡时可能会使咬合关系发生短暂改变,引起磨牙。
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与磨牙有关。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等,也可能伴随磨牙症状。
二、应对建议
1.口腔方面
对于牙齿排列不齐或咬合干扰的儿童,建议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必要时可通过正畸等方法进行牙齿矫正,以改善咬合关系,减少磨牙发生的可能性。
2.肠道寄生虫方面
定期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若发现有寄生虫感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驱虫治疗。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减少寄生虫感染的机会。
3.精神心理方面
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情绪状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儿童过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白天可适当安排儿童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做手工等,缓解紧张情绪。
4.营养方面
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但要注意合理补充,避免过量。
5.睡眠方面
调整儿童睡眠姿势,尽量让儿童保持舒适的睡眠姿势,避免头颈部受压。同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光线适宜。
6.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磨牙问题需引起重视。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磨牙情况及伴随症状,如出现持续磨牙且影响睡眠、生长发育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处理过程中,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改善睡眠环境等,避免随意给低龄儿童使用药物。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本身患有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更要关注磨牙与基础疾病的关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针对磨牙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如在治疗基础疾病的过程中配合调整饮食、心理疏导等,以促进儿童康复。